初秋的北京,傍晚已微有凉意,但在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,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,雪白的剑道上,二十余名身着白色击剑服、头戴金属网面罩的小剑客们正两两一组进行实战练习,伴随着有节奏的步伐移动,金属剑身相互撞击发出清脆的声响,教练的指导声与孩子们的呐喊声此起彼伏,场馆一隅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地观察着训练场景,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。
“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上,享受击剑的乐趣,这是我近几个月来最感到欣慰的事。”王钰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,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的资深管理者,王钰亲历了北京击剑运动近年来的发展起伏,尤其是过去几年面临的特殊挑战。
重返剑道:从线上到线下的转变
疫情期间,北京击剑运动经历了从线下到线上,再回归线下的曲折过程,王钰回忆,最困难的时期,全市击剑馆全部关闭,协会不得不迅速调整策略,推出“云击剑”课程,通过视频教学维持孩子们的基本训练。
“线上课程解决了燃眉之急,但击剑毕竟是一项需要面对面交锋的运动。”王钰坦言,“屏幕无法完全替代剑道上的真实体验,孩子们缺少了实战中的眼神交流、身体对抗和那种紧张刺激的氛围。”
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,北京各击剑馆自今年春季起陆续重新开放,王钰介绍,协会专门制定了详细的复训指南,包括场馆消毒、通风要求、人数控制等措施,确保孩子们能够安全回归。
“回归初期,我们注意到部分孩子出现了体能下降、技术生疏的情况,但更多的是表现出对重返剑道的渴望和热情。”王钰说,“有一个孩子让我特别感动,他ued体育回来的第一句话是‘秘书长,我终于可以真刀真枪地比一场了’。”
击剑运动:超越竞技的育人价值
在王钰看来,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培养价值远不止于竞技层面。
“击剑被称为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它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,更能培养他们的礼仪、专注力和应变能力。”王钰解释道,“每一次交锋都是心理与智力的双重博弈,孩子们需要在一秒内做出判断和反应,这种训练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。”
北京市击剑协会近年来致力于推广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,王钰介绍,协会与多所学校合作开展击剑体验课,举办各类击剑夏令营和比赛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传统而又时尚的运动。
“我们不强求每个孩子都成为专业运动员,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击剑收获快乐和成长。”王钰表示,“当看到一個内向的孩子通过击剑变得开朗自信,或者一个急躁的孩子学会冷静思考,这种成就感不亚于培养出一名冠军。”
创新举措:让击剑更贴近青少年
为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击剑运动,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。
王钰介绍,协会开发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击剑课程体系,引入游戏化元素,让训练更加富有趣味性,协会还加强了教练员培训,提高教学质量和安全性。

“我们正在探索将科技与击剑训练相结合,例如使用传感器设备分析动作数据,帮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技术特点。”王钰说,“这些创新都是为了降低参与门槛,让击剑不再显得高不可攀。”
协会还定期举办亲子击剑活动和业余比赛,为青少年剑客提供展示平台,王钰特别提到今年暑期举办的北京市青少年击剑挑战赛,参赛人数创下历史新高,反映出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受欢迎程度持续攀升。
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
尽管北京击剑运动呈现复苏态势,王钰也坦言仍面临一些挑战。
“击剑运动在北京的发展存在区域不均衡现象,城区的资源明显多于郊区。”王钰表示,“下一步,我们将着力推动击剑运动在远郊区的普及,让更多孩子能够就近参与。”

击剑装备的成本问题也是协会关注的重点,王钰透露,协会正与相关企业洽谈,希望通过团购、租赁等方式降低家庭的经济负担。
对于未来,王钰充满信心:“北京作为双奥之城,拥有良好的体育氛围和基础设施,我相信击剑运动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”
快乐击剑:回归运动本质
采访接近尾声时,训练馆内的实战练习也告一段落,孩子们摘下头罩,满头大汗却满脸兴奋地围在教练身边听取讲评,王钰走过去与几个小剑客亲切交流,询问他们的训练感受。
“我喜欢击剑是因为它很酷!”一位名叫李明的10岁小剑客大声说道,“而且每次得分都特别有成就感。”
王钰拍了拍李明的肩膀,转身对记者说:“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——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击剑带来的快乐,无论是业余爱好还是专业追求,快乐都应该是起点和终点。”
随着新学期开始,北京市击剑协会正在筹备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击剑推广活动,王钰表示,协会将坚持“快乐击剑”的理念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体验这项运动的魅力。
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多少冠军,而是让击剑成为更多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。”王钰最后说,“当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绽放笑容时,我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。”
夜幕降临,击剑馆的灯火依然通明,剑道上的身影在灯光下拉长,仿佛预示着北京击剑运动的光明前景,而对于王钰和她的团队来说,工作的核心始终如一:创造环境,让每一个热爱击剑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