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冬的ued体育南昌,寒意渐浓,赣江畔的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内却是一片火热景象,12月14日,2023-2024赛季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赛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,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名选手齐聚英雄城,在剑道上展开为期三天的激烈角逐,这是我国击剑运动发展史上规模最大、参与度最广的俱乐部联赛,也是后亚运时代首个全国性击剑盛会。
赛事规模创新高 全民击剑热潮涌动
清晨七点,体育中心场馆群已是人声鼎沸,四个比赛场馆同时启用,60条剑道上银光闪烁,参赛选手年龄跨度从6岁的稚嫩学童到花甲之年的银发剑客,覆盖了花剑、重剑、佩剑全部三个剑种,据赛事组委会秘书长张宏宇介绍,本次报名人数较上届增长25%,创下历史新高。“除了北上广深等传统击剑强市,我们还看到了来自新疆、内蒙古、甘肃等地的选手,这说明击剑运动正在全国范围内普及。”
在青少年组别等候区,来自成都的12岁小选手李梦瑶正在教练指导下进行热身,她的母亲告诉记者,女儿练习花剑已有三年:“这项运动不仅锻炼了她的身体素质,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专注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。”像李梦瑶这样的小剑客在本次比赛中占据了半壁江山,他们身着白色击剑服的身影成为赛场上一道亮丽风景。

专业与业余共舞 赛事体系日臻完善
本次联赛在赛制设计上独具匠心,既设置了U10、U12、U14、U16、17+等年龄组别,也按技术水平分为A、B、C三个等级,让不同水平的选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竞技平台,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赛事还设立了老将组和亲子组,让击剑成为连接不同代际的纽带。
前国家队队员、现担任赛事技术顾问的肖烨表示:“这种分级制度既保证了比赛的公平性,也为业余爱好者提供了与高手过招的机会,我们看到了很多民间高手,他们的技术水平完全不逊于专业运动员。”
在U14男子重剑小组赛中,来自上海明珠击剑俱乐部的王梓轩以5:3战胜对手,这个戴着眼镜的斯文少年在场下腼腆羞涩,一旦戴上面罩便判若两人。“我喜欢击剑带来的刺激感,”他在赛后说,“每个回合都像在下棋,需要预判对手的动作,这种感觉很棒。”
产业带动效应显著 击剑经济方兴未艾
赛场外,装备展销区同样人头攒动,国内外知名击剑品牌纷纷设展,最新款的击剑服、电动剑、裁判器等装备吸引了不少选手和家长驻足,某品牌经销商王先生告诉记者,比赛期间订单量是平日的三倍以上:“随着击剑人口的增长,相关装备的年销售额保持着30%的增速。”
这股击剑热潮也带动了南昌本地经济,赛事期间,组委会指定接待酒店全部爆满,周边餐饮、交通、旅游等相关行业迎来消费小高峰,南昌市体育局局长李敏表示:“我们希望通过承办这类高水平赛事,既满足市民观赛需求,也推动体育+旅游融合发展。”
科技赋能赛事 智慧击剑引领未来
本届赛事在技术应用上也有重大突破,组委会引入了电子判罚系统和实时数据统计平台,选手和教练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比赛数据和视频回放,在中心场馆,新安装的八机位智能跟拍系统能够自动捕捉每个精彩瞬间。
“科技让比赛更加公平透明,”技术裁判长刘志刚指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说,“系统可以精确记录每剑的力度、速度和攻击部位,为裁判判罚提供可靠依据,也让选手能够更科学地分析自己的表现。”

传承与创新并举 击剑文化深入人心
在赛场二楼的击剑文化展区,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参观中国击剑发展历程展览,从1984年栾菊杰为中国赢得首枚奥运击剑金牌,到2012年雷声在伦敦夺冠,再到如今俱乐部联赛的蓬勃发展,一个个历史瞬间见证着这项运动在中国的扎根与成长。
中国击剑协会副主席王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击剑俱乐部联赛不仅是一场比赛,更是推广击剑文化的重要平台,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,让更多人了解击剑运动中蕴含的礼仪、智慧和勇气。”
夕阳西下,首日比赛落下帷幕,场馆内,工作人员正在为明天的赛事做准备;场馆外,三两成群的选手们仍在兴奋地交流着比赛心得,他们的剑袋中,不仅装着心爱的佩剑,更承载着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与梦想。
明日,剑道上的交锋将继续上演,无论胜负,这些执剑而立的背影,已然勾勒出中国击剑运动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,在体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,这场在南昌举办的击剑盛会,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中国大众体育发展的新篇章。